接下来的日子里,卓玛带着女人们在草原上采摘染材,卡米拉则和周明远视频,学习桑丝和牦牛毛混织的技巧。周明远还从青海的桑蚕研究所寄来了一台小型缫丝机,教卓玛如何把蚕茧缫成丝线。“桑丝和牦牛毛的比例要控制在3:7,”周明远在视频里说,“这样织出来的藏毯既有桑丝的柔软,又有牦牛毛的耐用,适合草原的气候。”
守苗爷爷则在温室里培育新的桑苗品种,他把“安第斯耐寒桑苗”和青海的“高原桑苗”嫁接,培育出了更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雪域混种桑苗”——这种桑苗的叶片更厚,根系更发达,能在-5℃的低温下存活,还能耐受贫瘠的土壤。
一个月后,卓玛的染坊里飘出了淡淡的花香。狼毒花染的红色桑丝、蓝锭果染的蓝色桑丝、雪莲花染的粉色桑丝,挂在染坊的绳子上,像一道道彩色的经幡。卓玛坐在织机前,手里拿着桑丝和牦牛毛混纺的线,开始织第一块藏毯——毯面上,她绣着雪山、草原和桑苗,还有一只展翅的雄鹰,象征着桑蚕文化在雪域的重生。
“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远程会议上,卓玛展示了这块刚织好的藏毯,屏幕前的匠人们都纷纷赞叹。奥莉娅说:“我们肯尼亚的桑蚕刺绣可以和你们的藏毯结合,在毯面上绣上非洲的图腾,肯定很特别。”妮娜则建议:“清迈的扎染技术可以用来染桑丝,让藏毯的颜色更丰富。”
艾拉更是当场提出合作:“‘丝路印记’品牌想推出‘雪域丝路系列’,用你们的桑丝牦牛毛混织藏毯和围巾,产品销售额的15%用于藏北桑园的保护和传统技艺的传承。我们还想邀请卓玛去巴黎,和设计团队一起开发新品。”
卓玛看着屏幕上热情的匠人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走到温室里,摘下一片桑苗的新叶,放在鼻尖轻嗅,叶片的清香里带着酥油茶的奶香,是她从未闻过的味道。这时,她的小侄女卓嘎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朵刚采的雪莲花:“姑姑,我也要学织藏毯,还要种桑苗,让草原上长满桑园!”
苏尔玛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丈夫航海日记里的一句话:“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桑苗,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桑丝故事。”现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苗,终于也长出了新的枝芽,织出了属于雪域的桑丝故事。
两个月后,藏北的桑园迎来了第一次养蚕。卓玛和女人们把蚕卵放进温室里,温度控制在20℃左右,每天用新鲜的桑叶喂养。小蚕从黑色的蚁蚕,慢慢长成白白胖胖的熟蚕,再爬到温室的角落,开始吐丝结茧。卓嘎和村里的孩子们每天都来观察蚕宝宝,用画笔记录下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这些画后来被做成了“雪域桑蚕绘本”,收录进“全球桑蚕文化图鉴”。
守苗爷爷培育的“雪域混种桑苗”也开始批量繁殖,不仅种在卓玛的桑园里,还分给了附近的牧民。牧民们在自家的帐篷旁边搭建了小型温室,种上桑苗,养蚕缫丝,再和卓玛一起织藏毯。“以前我们只能靠放牧为生,现在种桑养蚕也能挣钱,还能传承老祖宗的手艺,真好。”一位牧民笑着说,手里拿着刚织好的桑丝围巾,脸上满是自豪。
苏尔玛和卡米拉准备离开藏北时,卓玛送给她们一块亲手织的藏毯。毯面上,雪山下的桑园郁郁葱葱,桑苗间的蚕宝宝正在吐丝,天空中飞翔的雄鹰嘴里,衔着一根连接着安第斯高原、塔希提海岛、挪威北极圈的桑丝,像一条跨越全球的丝路。“这块藏毯叫‘丝路连雪域’,”卓玛说,“谢谢你们让藏北的桑蚕文化活了过来,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