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59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 (2 / 7)

作者:七情本舞心 最后更新:2025/11/12 1:18:42
        苏尔玛则注意到远处的沙棘林——金黄的果实挂在枝头,在枯黄的草原上格外显眼。“卡鲁,你们这里的沙棘果能吃吗?”她指着沙棘林问。卡鲁点点头:“我们用沙棘果泡水喝,还能榨油,就是不知道和桑苗有什么关系。”

        “沙棘的根系很发达,能固沙保水,”苏尔玛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在桑园周围种沙棘,形成防护带,减少风沙侵蚀;再用沙棘果渣做有机肥,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又能利用当地资源。”

        卓玛立刻想起藏北用青稞粉保水的法子:“我们还可以把沙棘粉和青稞粉混合,撒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保水膜,这样浇水时水分就不容易蒸发了。”

        当天下午,牧民们就行动起来。男人们拿着铁锹,在桑园周围挖坑种沙棘苗;女人们则坐在草原上,把沙棘果摘下来,放进石臼里捣成泥,再和青稞粉、蚕砂混合,制成有机肥;周明远和卡米拉则组装太阳能灌溉设备,把太阳能板架在温室顶上,连接上滴灌管——这样既能利用非洲充足的阳光供电,又能精准地给桑苗浇水,避免浪费。

        娜拉和几个孩子也没闲着,他们跟着卓玛学习如何给桑苗修剪枯叶,如何观察桑苗的生长状态。“如果叶片发蔫,就说明缺水了;如果叶尖发黄,可能是土壤含盐量太高,”卓玛一边示范一边说,“以后你们就是桑园的小守护者,要帮卡鲁叔叔好好照顾桑苗。”

        五天后,桑园有了明显变化。沙棘防护带挡住了风沙,土壤表面的沙棘青稞粉膜锁住了水分,滴灌系统每天定时给桑苗浇水,守苗爷爷嫁接的杂交桑苗也抽出了新的嫩芽。卡鲁早上来桑园时,看到嫩绿的新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拿出手机,给远在肯尼亚南部的奥莉娅打视频电话,声音里满是喜悦:“奥莉娅,桑苗活了!卓玛他们真的救活了桑苗!”

        奥莉娅在屏幕里看到桑园的变化,也忍不住流泪:“我就知道你们能做到!等我处理完南部的桑园,就立刻过去,我们一起把马赛族的传统刺绣和桑丝结合,做出属于非洲的桑丝作品。”

        守苗爷爷则没闲着,他在温室里搭建了简易的组培室,开始培育更耐旱的桑苗品种。他把“星河桑”的抗旱基因提取出来,导入到当地的野生桑苗里,再用沙棘汁浸泡组培瓶,让桑苗从小就适应富含沙棘成分的环境。“这种新苗叫‘沙棘金叶桑’,”守苗爷爷拿着组培瓶对大家说,“叶片是金黄色的,像沙棘果一样,而且根系能深入地下三米,能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以后就算三个月不下雨,也能存活。”

        卓玛看着温室里的“沙棘金叶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可以用沙棘果给桑丝染色,染出金黄色的桑丝,再和马赛族的牛皮绳混织,做出既有非洲特色,又有桑蚕文化的作品。”

        卡鲁立刻赞成,他让妻子拿出家里珍藏的马赛族牛皮绳——这些牛皮绳是用传统工艺鞣制的,颜色深褐,质地坚韧。卓玛把沙棘果泥放进染缸,加入适量的明矾,煮了两个小时,再把白色的桑丝放进去浸染。几个小时后,桑丝被染成了明亮的金黄色,像草原上的阳光。

        娜拉看着金黄色的桑丝,兴奋地说:“我们可以绣马赛族的图腾!比如狮子、长颈鹿,还有我们的马赛披风,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我们非洲的桑丝作品。”

        接下来的日子里,卓玛和马赛族妇女们一起织起了挂毯。她们用金黄色的桑丝做纬线,用深褐色的牛皮绳做经线,在挂毯上绣出狮子、长颈鹿、金合欢树,还有新种的沙棘林和桑园。卡米拉则把这些过程拍下来,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还标注了“马赛桑丝牛皮挂毯”的制作工艺,让全世界的匠人都能学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