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阿娜的女儿莉莉,是个喜欢画画的小姑娘,她看到这种新丝线,立刻说:“我们可以在织物上画雨林的图案!比如橡胶树、桑苗、瓢虫、蝴蝶,还有我们塔希提的海浪,这样就是独一无二的‘雨林桑丝橡胶布’。”
接下来的日子里,村民们一边照料桑苗和橡胶树,一边学习制作“雨林桑丝橡胶布”。莉莉则带着村里的孩子,在织物上画画,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图案上色——用雨林里的红莓染红色,用蓝莓染蓝色,用姜黄染黄色,每一块织物都色彩鲜艳,充满雨林的气息。
卡米拉则把“雨林桑丝橡胶布”的制作工艺,详细地记录下来,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还配上了村民们制作织物的照片和视频。“这样全世界的匠人都能学习这种工艺,”卡米拉说,“也能让更多人知道,桑蚕文化和雨林生态可以和谐共生。”
离开塔希提的前一天,莫阿娜举办了一场“雨林桑蚕文化派对”。村民们穿着用“雨林桑丝橡胶布”做的衣服,戴着用桑丝和橡胶丝混合编织的首饰,在雨林里唱歌跳舞。莫阿娜还送给每个人一块“雨林桑丝橡胶布”做的手帕,上面绣着橡胶树、桑苗和瓢虫,边缘则用海浪图案装饰——那是塔希提的象征,也是桑蚕文化与雨林生态和谐共生的见证。
“谢谢你们让我们的雨林桑园重获新生,”莫阿娜举着酒杯说,“以后我们会继续种桑苗、养橡胶树,会制作更多的‘雨林桑丝橡胶布’,让塔希提的桑蚕文化,在‘丝路织星河’里绽放独特的光芒。”
小船驶离雨林时,卓玛回头望去,夕阳透过橡胶树的枝叶,洒在桑园里,“雨林混种桑”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瓢虫在叶片上爬行,橡胶树的汁液缓缓渗出,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那是雨林深处最动人的桑歌,是橡胶与蚕茧的和鸣。
第十二章星河映未来:桑苗与梦想的传承
从塔希提回到藏北后,卓玛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越来越壮大,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匠人发来视频,咨询桑苗种植技术,分享桑蚕文化作品,有的甚至提出要加入协作网络,一起推动桑蚕文化的发展。
卓玛的“桑蚕文化展览馆”也成了全球桑蚕文化的交流中心。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有的是来学习桑蚕技术的匠人,有的是来了解桑蚕文化的学生,还有的是来寻找合作机会的企业家。展览馆里的展品也越来越丰富——肯尼亚的“沙棘金叶桑”标本、塔希提的“雨林桑丝橡胶布”、安第斯的桑丝驼羊毛混纺毯、挪威的北极桑蚕围巾,还有那块“全球最大桑丝牦牛毛混织藏毯”的缩小版复制品,每天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这年冬天,藏北下了一场大雪。卓玛担心桑园的温室,一大早就让达娃陪着去桑园查看。走进温室,看到“雪域混种桑”和“沙棘金叶桑”的杂交苗长势喜人,叶片上积着一层薄薄的雪,却依然翠绿,卓玛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卓玛姐,你看!这株‘星河桑’开花了!”达娃指着一株桑苗兴奋地说。卓玛凑过去一看,果然,桑苗的枝头开着小小的白色花朵,像星星一样点缀在绿叶间——这是藏北桑园第一次迎来桑花绽放,意味着明年春天,桑园就能收获第一批桑果,就能用自己的桑果培育新的桑苗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