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周明远往铜锅里倒了些清水,又加了一勺白色的粉末。“这是苏州缫丝的老方子,用草木灰和明矾按比例调的,能软化茧壳,还能保护蚕丝的纤维。”他把水温调到65℃,然后把三颗混种茧放了进去,“水温要控制在62℃-65℃,煮的时间要长一点,二十分钟,而且要轻轻搅拌,让茧子均匀受热。”
所有人都围着铜锅,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二十分钟后,周明远用银钩轻轻挑起一个茧子,指尖一捻,一缕丝就抽了出来——那丝带着浅棕金紫的光泽,在阳光下像流动的彩虹,而且拉了很长,都没有断。“成了!”路易兴奋地喊了出来。
周明远把抽出的丝绕在竹架上,笑着说:“这混种蚕丝的品质太好了,丝长至少能到1500米,而且韧性强,光泽度也高。接下来的缫丝,就得按这个温度和配方来,我教你们怎么调草木灰和明矾的比例。”
接下来的几天,周明远成了工坊里的“老师”。苏尔玛、卡米拉、守苗爷爷都围着他学习缫丝:如何判断水温、如何调整药剂比例、如何处理抽丝时的断丝。周明远还带来了云锦坊的缫丝笔记,里面记着几百年的缫丝经验,他把笔记复印了一份,送给工坊:“这些经验,本来是云锦坊的传家宝,但我觉得,好的技艺应该分享,才能让桑蚕文化走得更远。”
一天晚上,苏尔玛在整理丈夫的旧物时,翻到了一个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缫丝试记”。打开一看,里面是丈夫当年尝试改良安第斯缫丝法的记录,其中一页画着一个铜锅,旁边写着:“若能找到软化茧壳又不损丝的方法,或可与东方缫丝法结合。”苏尔玛拿着笔记本,走到周明远面前,眼眶泛红:“周先生,我丈夫当年就想把安第斯和东方的缫丝法结合起来,今天,您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周明远接过笔记本,仔细翻看着,眼里满是敬佩:“您丈夫是位有远见的匠人。其实,中国的缫丝法也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比如唐代就借鉴过西域的蚕丝处理技术。现在,咱们把安第斯的桑苗、东方的缫丝法、泰国的扎染、非洲的染料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全球桑蚕智慧’。”
随着缫丝工作的推进,第一批混种蚕丝终于完成了——整整五十卷,每一卷都泛着独特的浅棕金紫光泽,摸起来像云朵一样柔软。卡米拉把蚕丝拿到染织区,和妮娜视频连线,一起设计“三色混纺扎染布”。
“我觉得可以用清迈的靛蓝染料,先染一部分蚕丝,再用肯尼亚的红粉染另一部分,剩下的保持原色,然后混纺在一起。”妮娜拿着染料样品,在屏幕里展示,“这样织出来的布,会有渐变的效果,像安第斯的彩虹山。”
奥莉娅也通过视频加入了讨论,她建议在扎染时加入马赛部落的“几何纹”:“用桑丝绳把布扎成三角形、菱形的图案,染出来会有立体的花纹,代表不同文化的融合。”
卡米拉把大家的想法记下来,画成设计图:“咱们再在布上织上三系混种桑的图案,用周先生教的缫丝剩下的茧壳磨成粉,调成颜料,这样既环保,又有意义。”
少年联盟的孩子们也没闲着。晓晓牵头,组织了“全球桑蚕茧丝测试”活动,邀请了巴西的卢卡斯、法国的艾米丽、中国的小宇,通过视频连线,一起测试混种蚕丝的强度、光泽度和染色性。卢卡斯用巴西的天然染料染了一小段蚕丝,发来了照片——蚕丝染上了巴西红木的深红色,却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光泽;艾米丽则用混种蚕丝做了一个小香囊,里面装着法国的薰衣草,说要送给工坊作为纪念。
“我们可以做一本‘全球混种茧丝图鉴’,把每个国家测试的结果、照片、设计都放进去,作为工坊的纪念册!”晓晓在视频会议里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孩子的同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