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33亚马逊雨林的莓蓝羽丝 (1 / 5)

作者:七情本舞心 最后更新:2025/11/12 1:18:42
        乌蒙山“全球桑林”里,马达加斯加送来的抗旱香草桑苗刚抽出带着香草香的新叶,全球桑蚕文化博物馆的雕花木门就被一阵裹着潮湿水汽的风推开。门口站着个穿靛蓝亚麻裙、赤着脚的姑娘,脚踝上系着串用巴西莓籽串成的手链,手里捧着个用大棕榈叶缝的包裹——那是来自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卡雅布部落的使者卡娅,包裹里装着几株泛着霉斑的野生桑苗,还有一块边缘残破的羽毛织锦,锦面上的金刚鹦鹉图案已经褪色,像被雨水泡过的画。

        “塔比拉奶奶让我来的,”卡娅的汉语带着南美土著特有的清亮语调,她小心翼翼地展开棕榈叶,露出里面黏着湿泥的桑苗,苗叶上的霉斑像淡绿色的斑点,“亚马逊的雨季比往年长了四十天,桑园全被雨水泡了,桑苗得了‘霉腐病’,叶子一摸就碎;更糟的是,全部落最后会‘雨林羽丝织’的塔比拉奶奶,手指得了关节炎,再也捻不动细桑丝,年轻人都去里约热内卢的工厂做服装了,没人学这门手艺,再这样下去,我们卡雅布的桑蚕文化就没了。”

        风澈接过那株野生桑苗,指尖触到黏腻的雨林腐殖土——桑苗的茎秆上还缠着几根细小的藤蔓,卡娅说那是雨林里的“绞杀藤”,“这是‘巴西野生桑’,只长在橡胶树旁,蚕吃了它的叶子,吐的丝带着淡淡的巴西莓香。”风澈回头看向正在整理马达加斯加香草蓝纹蜡染锦资料的阿琳,目光落在图谱里“南美雨林桑蚕”那页空白处:“上回从马达加斯加回来时说的亚马逊,该动身了。”

        阿琳立刻翻出博物馆里仅存的亚马逊资料——一张20世纪初巴西探险家拍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卡雅布妇人坐在橡胶树下,手里捻着桑丝与金刚鹦鹉羽毛,面前的木架上挂着色彩鲜艳的羽丝织,旁边的陶缸里泡着巴西莓染液,背景是密不透风的雨林和蜿蜒的内格罗河。“资料里说,‘雨林羽丝织’是把桑丝和金刚鹦鹉羽毛按3:1的比例混纺,再用巴西莓染出紫红色,图案是雨林里的美洲豹、巨嘴鸟,以前能卖到欧洲的贵族府邸,”她指着照片旁泛黄的批注,“十五年前还有七户人家会这手艺,现在只剩塔比拉奶奶一家了。”

        守苗爷爷正给香草桑苗浇着温润的蚕沙水,闻言放下水壶凑过来:“湿热霉变、绞杀藤缠绕、病虫害多,是雨林桑蚕业的死结。不过亚马逊的橡胶树是宝,汁液能防水防霉变,树皮还能做温室的防腐材料;还有那遍地的印加果,油能驱虫,果肉能当肥料,说不定能救桑苗。”

        小石头已经蹲在地上,用炭笔在石板上画起了温室草图:“亚马逊的暴雨能冲垮石头房,普通温室根本不行,得做‘橡胶涂层棕榈温室’——用棕榈木做支架,刷上橡胶树汁液防水,屋顶铺可折叠的香蕉叶,再装个雨水导流槽,肯定能让桑苗活!”

        三日后,支援队再次启程。除了风澈、守苗爷爷、阿琳、小石头,这次多了两位熟悉雨林生态的成员:一位是来自巴西的植物学家迭戈,他专攻亚马逊雨林病虫害防治,带着雨林真菌检测仪和印加果油样本;另一位是之前在诺曼底合作过的威尼斯织匠卢卡,他擅长将传统织法与现代元素融合,这次特意带了欧洲最新的羽毛固定技艺资料。众人乘坐“丝路号”商船,经大西洋,穿过赤道,向着亚马逊雨林的内格罗河港口驶去。

        商船航行在赤道附近时,卡娅给大家讲起了雨林的桑蚕故事:“我们的野生桑苗长在橡胶树林里,祖先发现橡胶树能挡住暴雨,桑苗就不会被泡坏。塔比拉奶奶织的‘金刚鹦鹉锦’,阳光照在上面会泛出彩虹光,以前部落里的姑娘出嫁,都要请奶奶织一块当嫁妆,现在……”她捏了捏包裹里的羽毛织锦,“去年雨季长,桑丝霉了,织的锦薄得像纸,年轻人都嫌不结实,宁愿买工厂的化纤布。”

        迭戈拿着真菌检测仪,对着卡娅带来的桑苗样本调试:“这桑苗感染的是‘桑疫霉’,湿热环境下繁殖特别快,得用印加果油混合石灰水涂抹,再用橡胶树汁液做防腐处理,才能阻止霉变。”

        卢卡则翻着羽毛固定技艺资料:“欧洲现在用蜂蜡混合树脂固定羽毛,能让羽毛在织锦上保持十年不脱落。要是把这技术和雨林羽丝织结合,再加入乌蒙山的蓝丝,肯定能让织锦更耐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