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天后,“丝路号”终于停靠在内格罗河沿岸的巴西玛瑙斯港口。港口旁的雨林边缘,几个土著正划着独木舟运送橡胶,远处的橡胶树像绿色的巨人,立在茂密的植被中。塔比拉奶奶的孙子、十四岁的马库斯,已经在港口等了五天,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棉布T恤,手里攥着一张塔比拉奶奶画的羽丝织图谱:“奶奶的手指肿得握不住桑丝了,她说要是你们来了,就带你们去橡胶林里的桑园。”
跟着马库斯乘独木舟沿内格罗河逆流而上,两岸的雨林越来越茂密,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腐叶香和橡胶树的气息。三个时辰后,众人终于见到了卡雅布部落的桑园——那片围绕着橡胶树生长的桑丛,原本该是翠绿的叶片,如今却全是带着霉斑的黄叶,轻轻一碰就碎,地上的腐殖土积了半尺厚,踩上去能渗出泥水;旁边的茅草屋里,几个陶制染缸歪歪扭扭地堆着,缸里的巴西莓染液已经发臭;不远处的橡胶树下,一位头发像银丝一样的老妇人正用热水敷手,手指关节肿得像小土豆,那就是塔比拉奶奶。
“你们……真的来了,”塔比拉奶奶听到独木舟的声音,慢慢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去年雨季淹了两个月,桑苗全霉了,今年的橡胶也卖得不好,部落里的年轻人都走了。马库斯想去城里学修车,说织锦赚的钱不够买新独木舟,可这手艺……是我妈妈教我的啊。”她指了指茅草屋墙上挂着的旧金刚鹦鹉锦,锦面上的金刚鹦鹉羽毛已经脱落了好几根,但还能看出当年的绚烂。
守苗爷爷立刻蹲在桑丛旁,用小刀切开一根桑苗的茎秆,里面已经变成褐色,还渗出黏腻的汁液:“是桑疫霉导致的茎腐病,得先把病苗拔掉,再用印加果油和石灰水混合液消毒土壤,搭橡胶涂层温室,才能让桑苗重新发芽。”
迭戈则跟着卡娅去采集印加果:“要选成熟的印加果,榨出的油驱虫效果最好。”他把印加果放在石臼里捣烂,榨出淡黄色的油,再和石灰水按1:2的比例混合:“这混合液既能杀死土壤里的疫霉,又能防止绞杀藤缠绕桑苗,比普通的杀菌剂更天然。”
当晚,支援队在茅草屋旁的橡胶树下召开会议,借着萤火虫的微光和煤油灯的光,制定了“亚马逊雨林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培育抗霉桑苗:用巴西野生桑苗与橡胶树侧枝嫁接,利用橡胶树汁液的防水性,搭配印加果油驱虫,搭建橡胶涂层棕榈温室;
2.复活雨林羽丝织技艺:阿琳和卢卡跟着塔比拉奶奶学习传统羽丝织,将蓝丝与野生桑丝、金刚鹦鹉羽毛结合,用蜂蜡树脂固定羽毛,改良出“莓蓝羽丝织”;
3.重启雨林桑蚕贸易:迭戈联系巴西生态旅游公司与欧洲高端家居商会,将莓蓝羽丝织推向生态旅游与高端市场,在玛瑙斯建“亚马逊桑蚕交易站”。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守苗爷爷就带着迭戈和部落族人钻进了桑园。他教大家挑选嫁接用的野生桑苗:“要选直径两厘米的健康枝条,上面得有两个饱满的芽点,这样嫁接后成活率高。”说着,他用嫁接刀在野生桑苗的根部切出一个“舌形”切口,将橡胶树的侧枝削成对应的形状,像扣锁一样扣在一起,再用浸过橡胶树汁液的麻布缠绕固定:“橡胶树汁液能形成防水膜,防止雨水渗入接口,还能抵御疫霉,比普通的嫁接带好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