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头则忙着搭建橡胶涂层棕榈温室。他用砍倒的枯棕榈木做支架,支架表面刷上三层橡胶树汁液:“每层汁液要晾一天,这样能形成厚厚的防水层,暴雨也冲不坏。”接着,他在支架上铺一层可折叠的香蕉叶遮阳网:“正午的太阳太毒,香蕉叶能挡住强光,还能让桑苗吸收雨林的湿气。”温室四周还挖了一圈排水沟,沟底铺着橡胶树皮:“橡胶树皮能防止沟壁坍塌,还能过滤雨水里的疫霉孢子。”
阿琳则跟着塔比拉奶奶去采集金刚鹦鹉羽毛——部落里的金刚鹦鹉是人工饲养的,羽毛每年会自然脱落。塔比拉奶奶教阿琳挑选羽毛:“要选翅膀上的彩色羽毛,颜色鲜艳,织在锦面上会泛光。”她还教阿琳捻桑丝:“野生桑丝粗,要捻成三股,这样才结实,和羽毛混纺时不会断。”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小型山洪,洪水冲垮了温室旁的排水沟,雨水灌进温室,刚嫁接好的桑苗又被泡了,部分桑苗的根部开始出现霉斑。部落族人急得直跺脚:“每年雨季都有山洪,以前桑苗被泡了就只能等着枯死,根本没办法!”
风澈看着被冲垮的排水沟,突然想起迭戈说过亚马逊的“气生根”植物(比如龟背竹)根系发达,能固土:“我们可以用龟背竹的气生根编织成防洪网,挡在排水沟旁,再用橡胶树的树干加固!”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去雨林里采集龟背竹的气生根,编织成厚厚的防洪网,固定在排水沟两侧;小石头还用橡胶树干搭建了防洪堤,堤上覆盖着橡胶涂层:“以后再发山洪,防洪网能挡住泥沙,防洪堤能挡住洪水,再也不怕雨水灌进温室了。”
几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温室里的桑苗抽出嫩绿的新芽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芽的边缘带着淡淡的蓝色,是野生桑苗和橡胶树融合的迹象,以后长出的桑叶,不仅抗霉,还带着巴西莓的清香,蚕宝宝吃了肯定吐好丝。”
与此同时,阿琳和卢卡也跟着塔比拉奶奶学起了雨林羽丝织。每天上午,塔比拉奶奶都会坐在橡胶树下,用热水敷完手后,手把手地教阿琳“羽毛混纺法”:“羽丝织要先把野生桑丝捻成粗线,再把金刚鹦鹉羽毛的羽轴剪掉,只留羽片,和桑丝按1:3的比例混纺,织的时候要顺着羽毛的方向,这样阳光照在上面才会泛光。”
卢卡则试着用欧洲的羽毛固定技术改良织法。他把蜂蜡和树脂按2:1的比例混合,加热融化后,涂在羽毛的根部:“这样羽毛就能牢牢粘在桑丝上,洗的时候也不会脱落。”他还教阿琳把蓝丝和野生桑丝混纺:“蓝丝的韧性好,能让织锦更耐用,和金刚鹦鹉的彩色羽毛配在一起,颜色会更鲜艳。”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羽丝织,却出了问题——巴西莓染液的颜色太浅,织锦的图案不够清晰,而且蓝丝和野生桑丝的张力不一样,织的时候线总断。阿琳急得直皱眉:“怎么办?要是织不好,马库斯肯定不愿意回来学。”
塔比拉奶奶摸了摸染好的丝线,突然说:“我们可以用雨林里的‘红木树皮’和巴西莓一起染色,颜色会更深;再用印加果油涂在丝线上,增加丝线的韧性,就不会断了。”
阿琳立刻跟着塔比拉奶奶去雨林里剥红木树皮,把红木树皮和巴西莓一起放进陶缸里,加入雨水和少许盐,煮两个时辰,染液就变成了深紫红色。她把蓝丝和野生桑丝混纺的线放进染缸,煮了一个时辰,线就变成了深紫红色,带着浓浓的巴西莓香;染好后,她又在丝线上涂了一层印加果油:“这样丝线又韧又亮,织的时候肯定不会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