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娜则拿出自己的藤编样本,摊在小船的竹板上:“加里曼丹的黄藤最适合编底胚,煮软后韧性足,不容易断。我还带了槟城的藤条软化剂,能让藤条更易编织,还能防蛀。”
小船抵达长屋附近的码头时,莱拉的哥哥阿里开着一辆旧摩托车来接他们。摩托车行驶在雨林的简易公路上,路两旁的树干上还留着砍伐的痕迹,偶尔能看到几株枯萎的桑树立在断木旁,树皮被藤须缠绕,叶子掉得只剩几片。“去年木材商来砍树,桑园的遮阴树全没了,叶子被晒得卷缩,后来又闹藤蛾灾,桑丝全被蛀了。”阿里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外婆每天都去桑园浇水,可太阳太毒,桑苗还是死了大半。”
半个时辰后,众人终于见到了达雅克族的长屋——木质结构的长屋架在木桩上,像一条蜿蜒的巨龙趴在雨林边缘,长屋旁的桑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坐在竹凳上整理藤条,手指上缠着破旧的麻布,露出的指关节满是细小的伤疤,那就是古丽娜奶奶。她的身旁放着一个未完成的藤编底胚,藤条松松垮垮地搭着,显然已经没力气编下去。
“你们终于来了。”古丽娜放下藤条,握住风澈的手,她的掌心满是藤刺留下的硬茧,“我年轻的时候,这桑园能从长屋延伸到卡普阿斯河边,现在只剩这几十株了。莱拉说你们能让桑苗复活,还能教年轻人织锦,是真的吗?”
风澈点头,跟着古丽娜走进桑园。脚下的土壤因为没有遮阴,已经变得干燥,用铲子挖下去就能看到细小的裂痕,几株桑苗的叶片卷缩成筒状,轻轻一碰就掉,根部缠着杂乱的枯藤,藤须上还留着藤蛾的虫卵。守苗爷爷蹲下身,用小刀切开一株桑苗的茎秆,里面的木质部已经变成浅黄,没有一点水分:“是典型的日照灼伤加藤蛾侵害,得先做遮阴,再改良桑苗品种,最后除虫。”
拉玛立刻打开生态检测仪,在桑园里选了五个检测点:“日照强度达到6万勒克斯,桑苗需要的遮阴度至少50%。我们可以用雨林的露兜树叶做遮阴棚,既防晒,又能让雨水渗透,比塑料遮阴网环保。”
当晚,支援队在长屋的竹台上召开会议,借着煤油灯的光,制定了“加里曼丹雨林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生态修复与桑苗改良:用黄藤编织固土网防止水土流失,搭建露兜树叶遮阴棚;守苗爷爷将本地桑与乌蒙山紫纹蜜桑嫁接,培育“雨林耐晒蜜桑”,兼具耐晒和产丝能力;
2.藤编桑丝织复兴:莎菲娜协助古丽娜恢复传统藤编技艺,用卡波树树脂改良桑丝固色,加入雨林种子装饰,改良出“藤丝雨林织”;
3.桑蚕产业活化:拉玛联系东南亚生态旅游组织与全球手工品电商平台,将藤丝雨林织推向国际市场;在长屋旁建“加里曼丹桑蚕技艺中心”,结合雨林旅游,吸引年轻人回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