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娜摸了摸织坏的锦,突然说:“我们可以在染料里加一点沙漠橡果粉,增加粘稠度,就不会晕开;织的时候,要把经线拉得更紧,用木梭慢慢推,才不会跳线。”
阿琳立刻按照妮娜的方法,在染料里加入橡果粉,调成粘稠的糊状;织锦时,塔玛拉帮着调整经线张力,阿琳用木梭小心地穿梭。这次织出来的织锦,沙画染料均匀附着在混纺丝上,蜥蜴图腾的眼睛明亮有神,织锦边缘整齐,再也没有跳线。当阿琳把织锦铺在红沙地上时,妮娜的眼睛亮了:“这就是我年轻时织的沙画桑丝织!颜色亮,又结实!”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塔玛拉跟着妮娜改良织法:他们用橡果粉增加染料粘稠度,用亚麻纤维增强织锦韧性,还把阿兰达的新图腾——金合欢、地下水洞、乌鲁鲁巨石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红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红土沙纹蜜丝织”拿到爱丽丝泉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纽约的女儿当纪念!”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举着美元喊道,“我在澳大利亚旅行了半个月,从没见过这么有原住民特色的织锦!”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原住民手工品平台的代表更是当场定下了三百五十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放在平台的‘红土非遗’专区,还要推荐给乌鲁鲁的旅游商店,肯定能大卖!”
本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妮娜的手说:“外婆,我不去悉尼的餐厅洗盘子了,我要跟着您学沙画和桑苗培育,以后把咱们的桑蚕产业做大,让阿兰达的文化传下去!”
产业活化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杰克联系了澳大利亚的五家生态旅游公司,开通了“红土桑蚕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来社区体验采桑、沙画、织锦,还能购买红土沙纹蜜丝织;他还在社区旁建了“红土桑蚕技艺中心”,中心里设置了桑苗培育区、沙画体验区、织锦销售区,每天都有很多阿兰达族的年轻人来学习。
塔玛拉则联合新西兰、斐济的原住民织匠,成立了“南太平洋纤维技艺联盟”,定期在技艺中心举办织锦培训班,教大家用本地材料制作不同的织锦。“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买外来的纤维材料了,用澳大利亚的桑丝、金合欢纤维,就能织出漂亮的锦。”塔玛拉拿着一块刚织好的沙画织锦,笑着说。
一个月后,阿纳姆地的桑园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红土抗旱蜜桑”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淡淡的蜜香,根系深深扎进红土,和金合欢的根缠绕在一起,再也不怕干旱;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本地桑丝的韧性,又有紫纹蜜桑的光泽,被称为“红土蜜丝”。用这种蚕丝和亚麻纤维混纺织成的红土沙纹蜜丝织,沙画染料持久,手感柔软,上面的蜥蜴、乌鲁鲁图腾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红棕色,很快就成了国际原住民手工品市场的抢手货。
妮娜的手经过精心护理,干裂的口子渐渐愈合,她决定举办一场“阿兰达桑蚕文化节”,邀请澳大利亚原住民部落代表和全球丝路桑蚕联盟的成员参加。节日当天,社区的红沙地上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红土沙纹蜜丝织和桑蚕灯笼,织锦的红棕色与金合欢的黄花、乌鲁鲁的红岩相映成趣,像一幅红土风情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