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塔摸了摸织坏的锦,突然说:“我们可以在棉桑纤维里加一点玉米纤维,玉米纤维的张力介于两者之间,能让线更韧;染完色后,要用河水洗三遍,再晾干,这样染料就不会起皮了。”
阿琳立刻按照埃塔的方法,在棉桑纤维里混入玉米纤维,捻成线后再织;染完色后,索菲亚和莱拉一起把织锦拿到密西西比河水里清洗,河水的流动带走了多余的染料。这次织出来的织锦,棉桑纤维紧密交织,河龟图腾的壳圆润饱满,靛蓝色的染料均匀附着在织物上,像密西西比河的水波一样柔和。当阿琳把织锦铺在织机上时,埃塔的眼睛亮了:“这就是我年轻时织的棉桑混织!颜色亮,又结实!”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索菲亚跟着埃塔改良织法:他们用玉米纤维增强混纺韧性,用河水漂洗染料,还把乔克托族的新图腾——玉米、河龟、密西西比河渔船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平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河韵棉桑织”拿到新奥尔良的手工品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巴黎的女儿当嫁妆!”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举着欧元喊道,“我在北美旅行了半年,从没见过这么有原住民特色的织锦!”
一位来自纽约的手工品展会代表更是当场定下了四百五十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放在明年的纽约手工品展上,还要邀请埃塔奶奶去做演示!”
托马斯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埃塔的手说:“外婆,我不去孟菲斯的汽车厂了,我要跟着您学棉桑混织和桑苗培育,以后把咱们的桑蚕产业做大,让乔克托族的文化传下去!”
产业活化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塔维联系了北美的八家生态农场,建立了“棉桑混种基地”,把“密西西比耐肥棉桑苗”推广到田纳西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地区;他还在部落旁建了“密西西比棉桑技艺中心”,中心里设置了桑苗培育区、染料制作区、织锦体验区,每天都有很多乔克托族的年轻人来学习。
索菲亚则联合墨西哥、危地马拉的棉织匠人,成立了“美洲棉桑混织联盟”,定期在技艺中心举办织锦培训班,教大家用本地材料制作不同的织锦。“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买外来的纤维和染料了,用密西西比的桑丝、玉米纤维和靛蓝草,就能织出漂亮的锦。”索菲亚拿着一块刚织好的河韵棉桑织,笑着说。
一个月后,密西西比河畔的桑园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密西西比耐肥棉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淡淡的蜜香,棉桑枝条在风中摇曳,再也不怕化肥和洪水;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桑丝的柔滑,又有棉纤维的韧性,被称为“河韵丝”。用这种丝线和彩色棉混纺织成的河韵棉桑织,颜色持久,手感柔软,上面的河龟、美洲野牛图腾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很快就成了国际手工品市场的抢手货。
埃塔的眼睛经过治疗,视力好了很多,她决定举办一场“乔克托棉桑文化节”,邀请北美原住民部落代表和全球丝路桑蚕联盟的成员参加。节日当天,密西西比河畔的桑园里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河韵棉桑织和桑蚕灯笼,织锦的靛蓝色与玉米田的金黄、河水的黄褐色相映成趣,像一幅平原风情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