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春忙时节的隐忧
春分刚过,乌蒙山的晨雾里便飘着桑叶的清香。新修的山路上,一辆辆满载桑苗的马车吱呀作响,驶向周边新加入联盟的村寨——第三届桑蚕节后,高山桑蚕的名气彻底传开,短短半年,又有八个山寨主动申请加入,桑园面积扩了一倍,订单排到了年底。
“阿竹哥,这批云蜜桑苗得赶在清明前栽完,不然影响成活率!”阿明扛着锄头,快步跟上前面的队伍。他是箐口村最年轻的一批蚕农,年前还在山下的工厂打工,听说家里桑蚕事业越做越大,果断辞工回了村,跟着阿竹学嫁接技术。
阿竹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远处的梯田:“把苗栽在向阳的坡上,行距留足四尺,记得盖层干草保墒。”他转头看向身后,发现跟着干活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寥寥无几,眉头悄悄皱了起来。
风澈正和陈老伯检查新到的缫丝机零件,见阿竹神色凝重,便走了过来:“怎么了?苗栽得不顺?”
“苗倒是没问题,就是人手不够。”阿竹叹了口气,“新加入的村寨都要教嫁接和养蚕技术,咱们村的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嫌种桑养蚕辛苦,愿意留下来的没几个。再这样下去,等我们这批人老了,技艺没人传啊。”
这话戳中了风澈的心事。这段时间,他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绣坊里的绣娘平均年龄快五十了,年轻姑娘大多觉得刺绣耗时又枯燥;缫丝工坊里,能熟练操作改良缫丝机的年轻人也只有三四个。“之前忙着扩规模、拓市场,倒把传承的事忽略了。”风澈望着漫山的桑园,语气沉重,“桑蚕事业要长久,得有年轻人接棒才行。”
岩伯也凑了过来,手里的烟杆敲了敲石头:“可不是嘛。我孙子阿亮,说种桑养蚕没出息,非要去城里闯,劝了好几次都不听。”他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无奈,“年轻人都觉得外面的世界好,不知道咱们这山上的桑苗,能长出金疙瘩呢。”
陈老伯放下手里的扳手,说道:“要不咱们办个学堂?既教孩子们读书,也教他们桑蚕技艺,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种桑养蚕的好处。”
“这个主意好!”风澈眼前一亮,“不仅要教技艺,还要讲桑蚕故事,让孩子们觉得这是件光荣的事。我们可以请京城的先生来教书,再让村里的老匠人当技艺老师,把学堂办得有声有色。”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都很支持。阿雅第一个响应:“我愿意教刺绣!让姑娘们知道,咱们的苗绣不仅能赚钱,还能传到西洋去,是件了不起的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