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评论家语气中带着酸意:“听说了吗?年轻的索雷尔先生,在伦敦搞出了好大的动静!”,
一位小作家则挥舞着手中的《费加罗报》:“岂止是动静?简直是地震!看看这个——
‘法国作家莱昂纳尔·索雷尔新作《血字的研究》征服伦敦,神秘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引发全民狂热’……
上帝,英国佬什么时候对我们的文学如此狂热过?还是部‘侦探’!”
一位戴着夹鼻眼镜的诗人嗤之以鼻:“侦探?就是埃米尔·加博里奥笔下那种充斥着离奇和巧合的玩意儿?
莱昂纳尔·索雷尔怎么会去写这个?这简直是自降身价!”
这位诗人的反应,正是巴黎文化圈最普遍的反应——困惑、不解,还有些许轻蔑。
在这个时代,法语是欧洲大陆上层社会和知识界的通用语言,是文化与优雅的象征。
大多数法国知识分子,并没有太强烈的动力去学习“粗俗”的英语。
因此,真正读过《良言》杂志上《血字的研究》原文的法国人凤毛麟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