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让西军精锐远离根本,长途奔袭,万一有失,陕西危矣!让将士们出城浪战?万一…万一汴梁有失,谁来担这泼天大罪!你这是祸国!是拿江山社稷做赌注!”
赵野等主和派如同应声虫,纷纷附和,涕泪横流地描述着金兵破城后的惨状,好似李纲的方略才是毁灭的根源。
宰相(首相)王黼更是忧心忡忡地补充:“西军乃国之柱石,若倾巢而出,西夏趁虚而入,又当如何?此计太过行险!”
门下侍郎(副宰相)白时中,反对组织抵抗,主张立刻求和,振振有词表示开战就是祸国殃民,只有求和才能致太平。
(赵佶在政和二年(1112年)改革官制,仿照《周礼》更改宰相名称——太宰原“尚书左仆射”居首相之位,总领政务。少宰原“尚书右仆射”副首相,协助太宰。门下侍郎、中书侍郎等都是三省长官都是副宰相。)
澶渊之盟成事在前,宋真宗被他夸上了天,俨然比汉武唐太还光耀史书,毕竟那些皇帝是真会打仗的。
而作为百姓的良心,拜读仁义礼智信的士大夫,孔圣人的门徒。
那是千万不能开战致使民众承受战争的苦痛!
浪子宰相,时任少宰的李邦彦甚至在唱戏曲,咿咿呀呀,曲意都是息兵罢战,共享太平。
唐恪、赵野等人再三喝彩,纷纷要求朝廷派人前去犒军议和,誓死不开战,要求严惩主战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