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496、兴奋的川人 (2 / 4)

作者:漫卷诗书万点花 最后更新:2025/10/2 17:25:45
        李哈儿一家因为要做搬运工,从事重体力劳动。所以咬咬牙,必须吃沾沾盐。算是川人百姓中比较舍得吃盐的情况。

        不仅食盐严重匮乏,粮食更是不足。李哈儿家里的三亩地,产出的小米只够一家八口人,半年野菜粥,半年米糠粥的对付。粥里的米粒可以数出来。

        在明朝,四川省的粮食作物主要品种是水稻,小麦和粟。水稻对水利,土壤,气候以及栽培技术的要求都很高。

        所以看似巴蜀千里沃野之地,有充足的水资源,还有高积温,气候温和。其实水稻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成都平原等灌溉条件好,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地区。而占全省90%的山地,丘陵,高原地区却很少有稻田。

        其他的作物,产量和水稻就没法比了。

        整个西南地区都是如此,农民贫困就买不起高额的盐。没有盐不仅人没有力气,吃饭也寡淡无味。后来他们就在调味品上下功夫,用辣味代替盐,来糊弄自己。掩盖饭菜的寡淡。

        这也是为什么,辣椒一传入西南地区,就立刻广受追捧的原因。同样的江淮地区,江南地区,就不爱吃辣椒,因为他们不缺盐来调味。

        在这些广袤的地区,小麦和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不耐旱,而且产量不高,不到当时水稻亩产的二分之一。粟虽然耐旱,却不适合长期作为主粮。因此,当时四川土地利用率受到很大局限。

        大量的土地不能有效地开垦利用。所以粮食总产量很难大幅度的提高,这也直接影响了人口的增长。

        这个时候四川的人口并不多,从宋朝开始,长期稳定在四百万之下,就是这里的土地产出,只能养活这么多人。明朝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户部统计四川全省人口才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