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496、兴奋的川人 (3 / 4)

作者:漫卷诗书万点花 最后更新:2025/10/2 17:25:45
        直到清朝初年,玉米和红薯在四川的大面积推广,这种局面得到迅速改观。乾隆48年(公元1724年),全省人口就已经有了人。到了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四川人口总计居然达到了人,超过了之前历朝历代的人口总和之数。

        1496、兴奋的川人

        杨凡在给秦良玉代理权和配额的同时,也要求她在西南推广玉米和红薯。每一个来买盐、布匹、铁器的客户,必须搭着购买红薯和玉米、土豆的种子。这些东西和进货一起整船的运给秦

        良玉。

        其实,赠送也是送的起的,杨凡的领地上有两万亩地用来育种。但是,没花钱来的,人就不会珍惜。说不定半路上喂马了,扔了,吃了都有可能。所以,必须采取这样的霸王条款,强制川人购买。

        玉米和红薯的广泛种植,粮食产量就会大幅度提高了。为百业兴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粮食基础,使更多的人力和土地,得以投入到其他副业生产和经济作物的栽培中去。

        杨凡相信只要大力推广,四川就会出现了农村副业兴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工厂不断出现,商品经济活跃的局面。

        市场中,交易的生猪,酒类等商品,也与苞谷和红苕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它们的副产品。

        所以苞谷和红苕对西南三省的农业兴旺,以及对商品经济的活跃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西南来说,可以说是一次「绿色革命」也不为过。

        这次「革命」使广袤贫瘠,气候不好,灌溉不利的山区和丘陵得以开发利用,从而大规模的扩大了粮食的生产基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减缓了自然灾害对人口增长的威胁,使人口在不断扩大的基数上一浪高一浪的发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