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八章 论功行赏 (2 / 8)

作者:粟小栗 最后更新:2025/10/6 15:28:53
        那年年“据河守关”战略,收复三京最急之时,正是史嵩之在襄阳以“灾情严重”“需统筹兼顾”为由,拖延粮草转运,险些让数十万将士和百姓陷入绝境。若非大军将士拼死坚持,又得义民相助,自筹部分粮草,恐怕大军遭受更大的惨败。那件事,让史嵩之彻底得罪了整个武官集团,尤其是参与过收复的将士,对他早已是怨声载道。

        如今论功行赏,史嵩之搬出“国库空虚”的理由,明着是为朝廷节流,暗地里,恐怕是不想让孟家军的诸将因功受赏,从而扩大武官集团的势力。毕竟,孟家军在襄阳一战中功劳最大,若论功行赏,他们得到的封赏必然最为丰厚,地位也会更加稳固,这显然是一心想把持军政大权的史嵩之所不愿见到的。

        史嵩之似乎没察觉到武将们的不满,又接着说道:“譬如孟珙孟制置使,虽有守城之功,但身为统帅,调度本是分内之事,若因此便大加封赏,恐失公允。至于王虎臣、敖伟等将,虽有勇力,然不过是执行帅令,其功亦在孟制置使之下,若一一封赏,未免太过繁琐……”

        “丞相此言差矣!”

        一声洪亮的反驳打断了史嵩之的话。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武将班列中走出一人,正是余玠。他抱拳躬身,声音朗朗:“陛下,丞相只知国库空虚,却不知前线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之苦!襄阳被围五月,每日里箭矢如雨,尸积如山,将士们啃着树皮草根也未曾后退半步,凭的是什么?凭的是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也凭的是朝廷的恩义!如今大胜归来,论功行赏,本是天经地义,怎能以‘靡费’二字搪塞?”

        余玠越说越激动,猛地抬起头,直视史嵩之:“丞相说孟帅守城是分内之事,说我等冲锋陷阵是执行帅令,敢问丞相,去年粮草断绝之时,是谁在朝中坐拥暖阁,迟迟不发粮草?是谁让将士们饿着肚子与敌军厮杀?若非将士们忠义,襄阳早已不保!如今功成,却要寒了众将士的心吗?”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大殿中炸响。余玠不仅驳斥了史嵩之的论调,更直接点出了去年粮草之事,字字句句都带着火药味。文臣们脸色一变,没想到余玠竟敢如此直白地顶撞右丞相,还翻出旧账。

        史嵩之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但很快便压了下去。他冷冷地看着余玠:“余将军此言,未免太过偏激。粮草之事,当时确有客观难处,老夫已是尽力调度,何来‘迟迟不发’之说?余将军身为武将,不思谨言慎行,反倒在朝堂之上信口雌黄,攻击大臣,莫非是觉得立了些微功,便可目无国法了?”

        “你!”余玠气得脸色涨红,便要上前理论,彭大雅连忙上前一步,将他拉住,然后转向宋理宗,躬身道:“陛下,余将军言辞虽急,然其意亦是为前线将士请命,望陛下恕其无状。”

        接着,他转向史嵩之,语气不卑不亢:“史丞相,襄阳一战,将士们伤亡惨重;整个战线,暂且不说四川初定,那两淮战场为保策应,主动牵制别路蒙军主力,余玠将军麾下更是折损了三成弟兄。他们所求的,并非厚禄高官,而是朝廷的认可与体恤。若有功不赏,不仅会寒了前线将士的心,更会让天下人觉得朝廷有功不录,日后谁还肯为大宋效命?”

        彭大雅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他是公认的名将,在军中威望极高,这番话让不少中立的大臣也暗暗点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