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渡产品还专门设计并生产啊,因为这种专业芯片总得先设计尝试一番,积累一些经验,然后才能够进行修改吧。
十纳米工艺虽然也挺贵的,但是比七纳米工艺便宜太多了……不用十纳米工艺来进行测试,回头用七纳米工艺测试更亏。
真正后续大规模使用的国防通用算力芯片,其实是还在设计当中的GF2芯片!
等到GF2芯片设计完成,并生产后,一大票保密级别非常高的人工智能项目,才谈得上进行最后的设计定型,并考虑量产。
等效十纳米工艺和等效七纳米工艺之间,别看数字差不多大小,但是实际性能差距非常大。
智云微电子的等效十纳米工艺,晶体管密度是五千多万每平方毫米,其实也没比十四纳米工艺、十二纳米工艺多多少,智云微电子的十四纳米工艺,形状晶体管密度都能做到四千多万呢。
智云微电子的等效十纳米工艺,依旧是十四纳米工艺的延伸,都是建立双重曝光这一核心技术上的。
智云微电子在这一工艺的技术提升,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低功耗控制、通过改变晶体管形状等领域,进而获得芯片的性能提升。
从笼统一些的技术角度来看,智云集团的十四纳米工艺、十二纳米工艺、十纳米工艺都是属于同一个技术节点的工艺。
当然,彼此间的性能差距还是很大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