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车企,哪怕是威酷电子也得老老实实按照规矩来,而这难度并不小。
为了解决造车资质问题,威酷电子一开始是选择找海蓝汽车那边进行合作,但是海蓝汽车那边自己的产能都不够用,哪有多余的给他们啊。
同时海蓝汽车那边的管理层,也担心合作后会拉低自己的品牌价值。
此外威酷电子造车,在海蓝汽车的管理层看来,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和威胁……而且是不小的威胁。
虽然大家都是属于徐申学这个老板手底下的企业,然后两家公司之间依旧有着各自的利益。
管理层以及技术人员拿的可是各自公司里的薪资以及大量的股票期权,公司的经营情况好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收入。
上头的大老板徐申学要推动威酷电子搞中低端的电动车,还让海蓝汽车把一些关键专利,技术付费授权给威酷电子,但是这已经是极限了。
再多的话,海蓝汽车那边的管理层就要跑到徐申学家门口上吊去了……
你徐大老板要扶持威酷电子可以,但是你不能拿着海蓝汽车十多万名员工的利益去扶持啊。
徐申学对此也很清楚,手底下的企业多了,不可避免就会遇上这种事,各企业之间开始出现山头主义,各自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行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